博士二年級,課題進入瓶頸期,導師給我提了句延期的事情。 昨天和導師探討課題的時候,我輕聲地抱怨說“課題怎么這么糾結(jié)?”,她接過話來說“你已經(jīng)夠幸運了,目的蛋白受到蔭影的誘導進核;質(zhì)譜鑒定的磷酸化位點經(jīng)驗證也是有功能的,至少目前看來課題的兩個關鍵點都是成立的”。她又說“自己在美國做博后期間,對課題的一些疑問也很糾結(jié),而恰恰在理清這些錯綜復雜問題的過程,是她快速成長的階段,她要感謝那段時光”。 誠然,看到很多人在面對讀博這件事的境遇不同,有的人選擇放棄,有的人輕松完勝,有的人走過了相當漫長而艱辛的路才見到曙光,我想多數(shù)人都屬于最后一者。記得年紀還輕仰望夜空時,總覺得自己是最耀眼的那顆星,隨著年齡漸長,這種意識越來越淡薄。其實,在做課題的時候也是一個誠實面對自己的過程,伴隨著很多自我認知的發(fā)生,是對自我價值的肯定和否定。事實上在研究推進的過程中每個課題都會有瓶頸,每個人都會遇到瓶頸,某個瞬間你會突然意識到這是自己超越不了的極限,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不是消極逃避或是自甘墮落。對于每個從事科研工作的人來說,面對這些失敗和挫折都是習以為常的事兒。課題瓶頸期的確熬人,但碩博生切勿沉淪在此,任由自己混沌下去,而是應該積極地調(diào)整自己的狀態(tài),最大化借助自身和外界的科研資源早日撥開云霧見月明,三點建議如下: 1. 列出一天或一周的實驗清單。 課題處在瓶頸期的時候,自己肩上的壓力會成倍增長,強烈的焦慮隨之而來。究其焦慮的根本原因還是自己對課題的茫然無措,不知道該從哪里著手?早晨來到實驗室何不給自己一個冷靜思考的時間,列出一天或是一周的實驗清單,不建議時間過長,各個擊破為好。你可曾在結(jié)束一天實驗任務的時候問過自己:“我這一天都做了什么實驗?有什么收獲?” 如果沒有,那就從今天開始吧! 2. 加強與導師和實驗室成員的交流。 導師畢竟比你有更多的閱歷,即使沒有和你一樣的經(jīng)歷,也會有一些解決困難的好方法,通過和導師的溝通,可及時更正自己的思維誤區(qū),避免做無用功造成時間和精力的浪費。另外,不同的人不同的視角,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有時候我們會鉆牛角尖,很簡單的問題卻想不通,可能導師或是周圍人的一句話就可以讓你豁然開朗。 3. 樂觀專注,堅持自己的科研節(jié)奏。 研究工作中遇到瓶頸,應該說是一件十分可喜的事情,因為當你突破這個瓶頸后,課題包括自身的科研能力都會有質(zhì)的飛躍,無論是視野,還是思維。前景這么美好,理當懷有一顆樂觀之心。 在科研工作中每個人投入精力消耗精力的速度不同,節(jié)奏就不同,找到適合自己的科研節(jié)奏非常重要。有關這個方面在彭思龍老師的博文《科研:找到符合自己的節(jié)奏》講的非常詳盡透徹。處在瓶頸期,要堅持自己的科研節(jié)奏,因為你的身心都已習慣這樣的工作頻率,這種狀態(tài)對你來說是最佳的。輕易擾亂自己的節(jié)奏,你還要經(jīng)歷一段時間的動蕩才能重新回到自己的頻率上來,這期間許多工作不能有條不紊的開展起來,雪上加霜,算起來得不償失。即便是活在當下不易,也要全身心的投入你正在做的事兒。 課題遇到瓶頸對我們來說也是一種歷練,如果慘敗,我們可以重新評價課題,然后對一個更有意義的目標做出行動。我仍然相信沒有白走的路,也沒有白流的汗,但是凡事要講究方法。那些暫時的黑暗,轉(zhuǎn)歷歲月,或許也會變成美好的曾經(jīng)支撐起我們之后的科研人生。 (黃旭)
研究課題遇到瓶頸?那都不是事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