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我看到的最有趣的論文,是這篇發(fā)表在《生物多樣性》題為《紅色幼葉的適應意義探討》的綜述文章,這是因為我一直對植物幼葉的紅色現象很感興趣,甚至有相當長的一段癡迷的時間。之所以對這個問題感興趣,因為這種行為貌似是“無意義的”,同時是非常漂亮的大自然的饋贈,人們對此現象的了解又十分有限。我的一個經過很多不眠之夜的假想是,這些紅色的小葉片在夜間應該是十分活躍的,它們的新陳代謝對氮合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這個假說還有待試驗去證明。 下面是這篇文章的摘要,據我對華南植物園多種植物(包括樹木和灌木)的觀察,幼葉變紅的樹種的比例可能要高于目前文獻報道的12%。 紅色幼葉的適應意義探討 | 陳穎卓1*, 黃至歡2 | 1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城南書院, 長沙 410205
2廣西喀斯特植物保育與恢復生態(tài)學重點實驗室,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廣西桂林 541006 |
| A minireview on adaption of young leaf redness | Yingzhuo Chen1*, Zhihuan Huang2 | 1Chengnan Academy, 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205
2Guangxi Key Laboratory of Plant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Ecology in Karst Terrain, Guangxi Institute of Botan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ilin, Guangxi 541006 |
摘要 很多木本植物的葉片會在春季和其他時期產生花青素而呈現紅色, 該現象已經被眾多學者所關注。本文對已有工作作了歸納總結。研究表明: 這種廣泛存在的現象需要消耗營養(yǎng)和能量并影響光合作用, 并非只是代謝的副產品。前人以秋季紅葉為研究對象, 主要提出了兩大類假說: 第一類假說認為紅葉是對強光、低溫、干旱等惡劣環(huán)境的適應; 第二類認為紅葉是植物通過化學防御警示、適口性差、隱蔽自身或暴露啃食者等方式來防御植食動物的啃食。這兩類假說也都存在爭議。目前對紅色幼葉的研究相對較少且多側重其作為獨立視覺信號的作用, 而未能將紅葉與植物的其他防御策略結合進行討論。今后的研究應當綜合環(huán)境因子的影響和啃食者的視覺分析, 并與植物其他出現紅色的器官對比, 深入探討紅色幼葉的適應意義。 同附兩張在植物園隨手拍攝的照片:
本月最佳論文: 紅色幼葉的適應意義探討 | 責任編輯:蟲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