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期刊質量的關鍵因素是編輯,編輯決定一篇文章讓誰負責審閱,決定稿件的拒稿、修回或接受。編輯們所以能擁有這種地位,是因為我們默認雜志會為了自己的信譽和品質嚴格要求稿件質量,編輯們是雜志任命的擁有比較高學術地位和足夠負責的學者。 傳統(tǒng)的學術期刊一般不收作者版面費,只收取讀者方的訂閱費,受到版面規(guī)模的限制,一般會重視雜志整體質量和名聲,在稿件質量上有內在的要求。自從有了開放期刊,開始收取作者費用,對讀者免費,接受足夠多稿件也成為期刊生存的一個重要動力,如果雜志希望發(fā)表足夠多稿件,主動或鼓勵編輯們放棄某些嚴格標準,或者希望編輯對稿件放水。將會導致大量劣質稿件被發(fā)表出來,這會污染整個學術領域的風氣。有學者曾經對一些期刊為了謀求經濟利益,放棄對稿件質量把關,大量接受發(fā)表劣質學術論文的行為稱為掠奪性期刊。這種情況肯定存在,但是都是哪些類型的期刊存在這樣的行為,最近有幾個歐洲學者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認真研究。 來自波蘭弗羅茨瓦夫大學的Katarzyna Pisanski和她來自英國德國和波蘭的三位科學家同事,在本周《自然》評論文章《掠奪性期刊招聘虛假編輯》中,講述了他們對掠奪性期刊一場歷時2年釣魚研究經歷。他們以一個捏造身份向360本期刊投遞了編輯委員會職位的申請,結果48份疑似掠奪性期刊中接近50家向她提供了編委職位。而從期刊引證報告(JCR)“白名單”中抽取的120本被列為優(yōu)質期刊都沒有上當!蹲匀弧氛J為,這是對疑似掠奪性期刊、有質量篩選的開放獲取期刊和經常被引用,有影響因子的期刊首次系統(tǒng)性比較,雖然這是一篇評論文章,但是當中的方法和數據都經過了同行評議。 這個研究說明,在表面繁榮的學術出版背后,開始有大量學術期刊為了追求經濟利益走向墮落。這要求我們在向雜志投稿時,認真了解學術期刊的信譽,千萬不要為了省事,為了多發(fā)表論文,而放棄一些標準和規(guī)范。弄不好雖然發(fā)表了論文,不但沒有收獲更多信譽,反而像吃了個蒼蠅,自尋煩惱。 設想某些學術期刊被一些不良用心的人利用,先滲透到編輯隊伍中,然后利用自己的編輯地位,給某些需要論文但沒有能力的人提供論文發(fā)表服務。這種行為也具有更大的隱蔽性,會不會這樣的現象已經或將有發(fā)生。 學術期刊正走向墮落 | 責任編輯:蟲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