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州av综合色区无码一区,午夜一区二区三区亚洲影院电影网,天堂а√在线地址,性人久久网av,无码内射成人免费喷射

曉木蟲
學術數(shù)據(jù)庫客戶端

建立學術不端黑名單,打擊同行評審欺詐

 找回密碼
 注冊新賬號

QQ登录

微信登录

建立學術不端黑名單,打擊同行評審欺詐

摘要:   學術不端對整個學術界的發(fā)展,甚至一個國家地區(qū),一個學習分支的學術精神,都有很負面的打擊。特別地,如果從事學術不端成本代價很低,可以得利而不被發(fā)現(xiàn),甚至說可以洋洋自得在學術圈里面介紹自己的“不端經(jīng)驗 ...

  學術不端對整個學術界的發(fā)展,甚至一個國家地區(qū),一個學習分支的學術精神,都有很負面的打擊。特別地,如果從事學術不端成本代價很低,可以得利而不被發(fā)現(xiàn),甚至說可以洋洋自得在學術圈里面介紹自己的“不端經(jīng)驗”,反而被認為是“有水平”、“有人脈”、“思路廣”……那么,這樣的國度這樣的學習方向,真正的學術精神就死掉了。
  學術不端也分很多層次。例如不當引用(例如明明理論是從一篇文獻中改良過來的,但是不強調該文獻的原創(chuàng)性,卻只在背景中輕描淡寫提一下)和不當署名(貢獻缺乏夠就參與署名,或者在涉及作者排序的情況下不按照貢獻大小排序),可以看成是較輕微的學術不端;大段抄襲而不引用,沒有貢獻非要署名,甚至花錢請槍手購買文章,或者在學生和團隊老師工作上強行署名,這就算是比較嚴重的問題了。當然,在實驗結果和評審過程中弄虛作假,就更加嚴重了!學術不端覆蓋的范圍還很廣,例如評審中換票,各種拉幫結派拜山頭,說白了都是學術不端的行為。
  關于學術不端的分類和嚴重程度,幾句話講不清楚,我以后專門寫文章探討。這篇文章主要講一講最近讓國人特別長臉的“同行評審欺詐”事件!
  同行評審,是一種被學術期刊所普遍采用的論文稿件評議過程。期刊的編輯來負責邀請相同或相近領域的專家學者對收到的學術稿件進行同行評審,并最終參考專家的評審意見來決定是否錄用和發(fā)表論文。在同行評審的過程中,審稿人為高質量學術期刊擔當“守門人”。
  然而,虛假同行評審卻擁有“隱身衣”的魔力。一些低質量的學術稿件披上它,輕松穿門而過,得以在高質量的學術期刊上發(fā)表。究其原因,局部期刊允許作者在投稿的過程中自薦潛在審稿人以供編輯選用,并由作者提供他們的基本信息和聯(lián)系方式,如電子郵件地址。如果編輯在邀請審稿人的過程中完全信任作者提供的信息,那么同行評審就形同虛設。試想一下,作者完全可以提供一個真實的審稿人姓名,但將其電子郵件地址偽造為作者自己的——實際上很多“不端分子”正是這樣做的。這樣一來,如果編輯選用這些已經(jīng)被偽造的“虛假”審稿人進行同行評審,那么實際上是作者自己評審自己的稿件,最終的評審意見自然有利于文章的順利接收和發(fā)表。這些文章在內(nèi)容和結果上,一般也有問題,所以同行評審欺詐的論文很多也涉及其他學術不端。
  相比不當署名、剽竊、拆分發(fā)表、一稿多投等等,“同行評審欺詐”是近年來才被關注到的新的學術不端事件[1]。盡管真正最早進行這類欺詐的學者已經(jīng)不可能知道了,但學術界公知的同行評審欺詐的先驅,當屬韓國東國大學(Dongguk University)的學習員Hyung-In Moon。但是他的造假術實在拙劣!出版社Informa Healthcare旗下雜志酶抑制與藥化學(Journal of EnzymeInhibition and Medicinal Chemistry)主編之所以能夠發(fā)現(xiàn)Moon造假,是因為審稿人一般都很忙,但是Moon所推薦的審稿人簡直積極地炸開天,一般24小時之內(nèi)就能回復意見——這尼瑪也太假了吧!在Informa Healthcare的多個期刊一共撤回了Moon28篇論文,但這也只是一小局部,在接下來的兩年里面,Informa Healthcare發(fā)現(xiàn)了至少6次同行評審舞弊事件,并撤回了110多篇論文。
  兩年后,Moon的記錄被打破,臺灣省立屏東教育大學(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in Taiwan)的Peter Chen,在SAGE旗下的振動與控制(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Control),共發(fā)表了60篇涉嫌同行評審欺詐的論文。后來這些論文全部撤銷,Peter Chen從臺灣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被辭退,振動與控制主編Ali Nayfeh引咎辭職,時任臺灣省教育長蔣偉寧也因為與Peter Chen有合作論文而辭職。
  Moon和Chen的事件并沒有真正阻擋一批批的造假者。2015年8月,Springer宣布撤回一些“審稿人郵件地址造假”的稿件[2],一共涉及10個期刊的64篇論文。在這次事件中,第一次有報道稱:“可能有第三方公司收取費用并幫助學者修改他們的論文以及投稿”,但是Springer出版社還無法坐實這些第三方公司有沒有參與或者引誘、建議學者造假[3]。
  實際上,這在中國簡直是爛大街的事情,不僅僅是修改文字和幫助投稿,而且可以直接代寫論文,明碼標價。尤其在中國的醫(yī)療方面,簡直就是一灘狗屎!有些醫(yī)院的領導和大醫(yī)生,直接搞權力尋租,把采購藥品、耗材、設備,和使用藥品和耗材的權力換成“學術回扣”,讓供應商找專家寫文章然后自己署名第一作者發(fā)表。供應商還跪著求著要幫忙代寫論文——你要是關系不過硬,想做這豬狗的事情,都還不一定能輪上,若是輪上了,又可以在尚未輪上的候選豬狗面前顯擺!這尼瑪是高級腐敗啊,我看紀委都不好抓!!水平層次低一點的小領導小醫(yī)生,就自己花錢去買論文,完全不寫也能保證發(fā)表,價格從幾千到一兩萬一篇不等。在這種風氣下,中國人不露臉都不行啊。果不其然,今年Spring Nature出版集團撤回了發(fā)表在其旗下期刊腫瘤生物學上的107篇學術論文[4],因為經(jīng)過深入的調查,他們發(fā)現(xiàn)這些已經(jīng)發(fā)表的論文在同行評審過程中存在欺詐。這些學術論文幾乎都來自中國。
  撤回已經(jīng)發(fā)表的論文只是事后補救,顯然還遠遠不夠。那么,如何解決學術論文發(fā)表中的虛假同行評審問題?
  高見呼吁出版社與編輯、作者和科研機構一起采取更為積極的行動[5]。
  一方面,加強防范措施。作為期刊編輯,務必二次核查潛在審稿人的身份信息,并要求作者提供自薦審稿人的有效學術身份識別,例如:單位電子郵件地址、ORCID identifiers(開放的學習員和貢獻者識別碼)、Scopus ID (Scopus數(shù)據(jù)庫作者識別碼)等等,在這些地址上造假是困難的(當然,也需要防范黑客盜用賬戶密碼[1],但是目前來看,“學者+黑客”這個組合還不常見)。
  另一方面,要嚴懲參與造假的作者。作為出版商,可以互相以機密方式分享欺詐審稿人和作者的名單和詳細信息。當然,我個人認為,應該采集已經(jīng)確認的學術不端行為,用一個界面友好便于查詢的網(wǎng)站來集中公開造假者的姓名和單位,這可能才是一種可能的震懾方式。據(jù)此,學術期刊可以在一段時間內(nèi)直接拒絕這些作者所有新投稿件。作為學術委員會和科研單位,可以考慮撤銷這些作者的相關科研資助,并對他們的學術職務進行降級處理。特別地,在中國,科協(xié)、基金委和學校不能一味考慮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要真正把這些害群之馬牽出來嚴懲!
  參考文獻/參考鏈接
  [1]C. Ferguson, A. Marcus, I. Oransky, The free-review scam, Nature 515 (2014) 480.
  [2]http://www.springer.com/gb/about-springer/media/statements/retraction-of-articles-from-springer-journals/735218
  [3]E. Callaway, Faked peer reviews prompt 64 retractions, Nature News, 18 August2015.
  [4]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2Fs13277-017-5487-6   
  [5]J. Gao, T. Zhou, Stamp out fake peer review, Nature 546(2017) 33.

建立學術不端黑名單,打擊同行評審欺詐  |  責任編輯:蟲子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