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筆者看到CiteScore在主流網(wǎng)站上和朋友圈刷屏了。而作為科研前沿傳播者蝌蚪士怎么能甘居人后,還是本著“科普大眾,關愛科研、惠及生活”之原則,特開此欄,和大家一起來談談“CiteScore”的那些事兒…
話說公元2004年11月,Elsevier作為學術出版界的一方諸侯,看到WOS(Web of Science)逐漸成為學界霸主之后,經(jīng)過多年的沉寂,終于放出了一個大招:Scopus(此處有掌聲),想借此殺一殺WOS的威風。不要問我為什么叫Scopus,因為我不會告訴它的靈感來源于一只鳥。Scopus的套路在當時幾乎時完全山寨版WOS,但是為了表現(xiàn)自己的與眾不同,喊出了自己的口號:更大、更全、更干凈,無論在體量,期刊收錄數(shù)還是用戶體驗,都遠勝WOS一籌。在推出之初,以收錄期刊數(shù)將近15000的體量震驚學界,在數(shù)量上遠遠超過了WOS,后者的期刊收錄數(shù)目僅在11000左右。且經(jīng)過多年苦耕,Scopus的體量已經(jīng)發(fā)展到25000左右,你和你的小伙伴是不是驚呆了?頂著“全球最大”的皇冠,終于有雄霸天下的資本了。但……,還是沒有得到它應有的認知度,甚至現(xiàn)在國內(nèi)仍還有人認為:Scopus是“野雞搜索”。
其根本原因在于,Scopus沒有一個可以量化的指標。這極大地阻礙了該系統(tǒng)的推廣與運用,至少是在國內(nèi)的推廣。
于是,CiteScore 就這樣華麗麗地誕生了(此處有鮮花)。Scopus選擇推出CiteScore并不是心血來潮,筆者認為至少有兩個因素:一是SCI橫掃天下,一家獨大,使得某些雜志捆綁于WOS成為既得利益者,且有壟斷之嫌疑,讓很多科學家反感,對其收錄的那些雜志(尤其被認定的頂尖大眾科普期刊)頗有微詞;二是近年來國內(nèi)外科學家對SCI評價方式的客觀性被廣泛質(zhì)疑,科學家已經(jīng)不止一次發(fā)文抨擊SCI的弊端,并在近兩年達到高潮。
但是問題來了,由于評價方式的差異(湯森路透影響因子計算方式:期刊連續(xù)2年論文在第3年度的篇均引用次數(shù),且剔除了編輯評述、讀者來信、更正信息和新聞等計入分母,但其引用數(shù)仍被計入分子;愛思唯爾影響因子計算方式:期刊連續(xù)3年論文在第4年度的篇均引用次數(shù),且不剔除編輯評述、讀者來信、更正信息和新聞等),很多原來所謂的“高分雜志”經(jīng)過CiteScore“洗刷刷”之后,就跌落神壇了,如下圖中的Nature、Science以及今年國人頗為關切的Nature Biotechnology,有沒有感覺三觀都被顛覆了?
總的來說,筆者認為Citescore的出現(xiàn)還是利大于弊的。無論如何,市場上多有一個選擇,總比被壟斷商家縱情魚肉的好,給科學家多提供了一個選擇也未嘗不是好事。更重要的是,由于SCOPUS收錄了比WOS更多的中文期刊,所以,一旦Citescore被廣泛接受,中文期刊的緊箍咒就會被取下。到那時,中文期刊的春天就來了。學術界,尤其是中國學術界怕是要掀起不小的風浪。另外,CiteScore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還要靠國人拯救。一旦“有關部門”采用該系統(tǒng)作為科研項目的評價指標,那……你懂的。請相信:離CiteScore稱霸天下就不遠了!(王毅翔)
選擇SCI IF還是選擇 CiteScor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