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有句名言: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快樂的豬,一種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樂的豬。 在蘇格拉底的假設里,有思想和要快樂是相背離的,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對于蘇格拉底來說,豬在吃東西時感覺到的快樂并不是真的快樂,因為那太卑微。蘇格拉底認為人的快樂應該更高級,更有追求,或許是看透真理,或許是自我解脫。 但在當前社會的語境中,有思想和要快樂并不是截然背離的,那就需要做自己快樂的事情。但很多人還是寧愿選擇做快樂的豬,也不做痛苦的思索者,這在某種程度上是時代現(xiàn)代化的后果之一。但是為什么沒有快樂的人,即快樂的蘇格拉底呢?我想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因于我們的精英選拔方式。 我不知道我們國家現(xiàn)在的大學教育該算作什么,如果說現(xiàn)在的中國大學算作通識教育的話,那為什么還要強調專業(yè)方向呢?為什么還要強調專業(yè)技能的訓練呢?就僅僅為了就業(yè)率,為了適應社會的需求嗎?那不如辦高職算了。 在這之后的研究生階段一定是算作精英教育了。可是現(xiàn)在我們的研究生相當多的做的并不是自己喜歡的專業(yè)和方向。原因或許就在于原來的積淀成本吧,畢竟一個專業(yè)學了四五年,放棄轉行還是有些困難的,那需要很大的勇氣。而且,最難的是還要通過一個研究生考試呢?跨專業(yè)與別人學過四五年的本專業(yè)人士競爭,還是存在很大困難的。所以大部分人沒有勇氣跨過去,就這么痛苦的繼續(xù)思索。 博士階段呢?還是要有個博士入學資格考試。雖然現(xiàn)在導師已經(jīng)有很大的選擇權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生,也允許跨專業(yè)報考。但是還是要有專業(yè)考試,才能到達導師那里去選擇。再加上這么多年的沉淀成本在那里放著,最后大多數(shù)人還是沒有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還是在痛苦的思索著。 所以,我們的研究生群體很多都在磨洋工,并不是做快樂的事,這其中的過程當然很痛苦。包括我現(xiàn)在的狀況也是,并沒有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導師也不是很寬容。所以我也沒辦法。其實我覺得研究生,尤其博士階段,導師和學生就是一種合作關系,有一個雙方都感興趣的問題是合作的基礎。考試只是一種輔助手段,現(xiàn)在卻成了門檻?次抑車膶熀退麄兊牟┦可蟛糠指癜肼贩蚱抟粯,都是搭伙湊合著過日子。 就在前幾天我一個中科院地理所(這個研究所在地理學領域像神一樣的位置存在)的同學今年要博士畢業(yè)了,選擇就業(yè)卻只愿意去競爭輔導員、文秘之類的崗位,連大學老師都不愿意去做。為何呢?覺得科研很累。為何累呢?因為那不是自己的興趣所在。自己的興趣在哪呢?自己也不知道了。
科學社群里為什么有那么多痛苦的蘇格拉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