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月6日,國際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刊登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教授沈延安課題組的學習論文Redox chemistry changes in the Panthalassic Ocean linked to the end-Permian mass ext ...
2月6日,國際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刊登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教授沈延安課題組的學習論文Redox chemistry changes in the Panthalassic Ocean linked to the end-Permian mass extinction and delayed Early Triassic biotic recovery,報道了二疊紀末期泛古洋深海環(huán)境的時空動態(tài)演化過程,為生命滅絕和遲緩生命復蘇的發(fā)生機制提供了新的模型和認識。該工作的第一作者是沈延安課題組博士后張桂潔。 距今約2.5億年二疊紀末期發(fā)生的生命滅絕事件,導致了80%以上的海洋生物物種的滅亡。二疊紀末生命大滅絕及其之后緩慢的生命復蘇,一直是地球-生命科學學習的熱點問題之一。前人大量的學習集中在古特提斯海地區(qū),但古特提斯海只占當時全球海洋總面積的10-15%,并且水深一般不超過幾百米,因此在認識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特別是對于占當時全球海洋總面積約85-90%的泛古洋的深海海洋環(huán)境不足足夠的認識。這是由于絕大局部深海沉積地層因后期俯沖作用而很少被保存,僅存的泛古洋深海沉積物只分布在加拿大西部、日本和新西蘭。因此,重建泛古洋海洋化學條件的時空變化是學習全球環(huán)境演化對生命滅絕、復蘇影響的關鍵科學問題。 沈延安課題組對位于泛古洋東部的Opal Creek剖面 (現(xiàn)位于加拿大西部) 和西部的Gujo-Hachiman剖面 (現(xiàn)位于日本)進行了高精度的多硫同位素學習,發(fā)現(xiàn)二疊紀末期生命滅絕之前、生命滅絕期間以及生命滅絕之后都記錄了異常的硫同位素組成(見下圖)。因此,學習者提出硫化海水的間歇性上涌是造成大規(guī)模生命滅絕和隨后生命遲緩復蘇的主導因素。這一學習成果表明,古海洋環(huán)境的劇烈變化對早期生命演化具有重要影響。該成果能夠對學習現(xiàn)代人類活動與全球氣候環(huán)境變化的相互作用提供重要啟示。 文章鏈接 Opal Creek剖面(左側)、Gujo-Hachiman剖面(右側)的多硫同位素組成 來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編輯:葉瑞優(yōu)二疊紀末生命滅絕研究取得進展 | 責任編輯:曉木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