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國遭遇寒潮:北極變暖惹的禍
楊學祥,楊冬紅
多國遭遇寒潮:意大利局地積雪2米莫斯科-36℃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歐洲多國的低溫嚴寒天氣,對人們的正常生活和安全出行帶來很大影響。
意大利:積雪深兩米已致八人死亡
意大利大局部地區(qū)被積雪覆蓋,城鎮(zhèn)和山村都變成白茫茫的一片,局部地區(qū)積雪厚度超過2米,多條主干道和鐵路被封鎖。據(jù)當?shù)孛襟w報道,嚴寒已經(jīng)導致至少8人死亡。而在此前發(fā)生地震的災區(qū),積雪和強風嚴重阻礙了救援和重建的進程。
意大利馬爾莫雷瀑布出現(xiàn)冰封奇景
與此同時,嚴寒也給意大利帶來瀑布冰封的奇景。意大利落差最大的瀑布之一,馬爾莫雷瀑布附近氣溫低至零下5攝氏度,導致瀑布結冰,一叢叢的冰柱倒掛在懸崖邊,形成了難得一見的景觀。
俄羅斯莫斯科:最低溫降至-36℃
俄羅斯也是低溫天氣主要侵襲的國家,俄羅斯氣象中心表示,8號凌晨,俄羅斯莫斯科氣溫降至零下36攝氏度,而白天的最高氣溫也低至零下27攝氏度。據(jù)當?shù)孛襟w報道,已有數(shù)十人因極寒天氣導致體溫過低或凍傷,其中包括兒童。此外,由于氣溫過低,不少車主因發(fā)動機機油凝固或車載電瓶被凍等原因而無法用車。
美國多地遭遇暴風雪至少五人死亡
從6號到8號,美國多地也遭遇了持續(xù)的風雪嚴寒天氣。范圍涵蓋佐治亞州、南北卡羅來納州、弗吉尼亞州等。據(jù)美國媒體報道,全美范圍內(nèi)約有8600萬人受到嚴寒天氣影響,交通事故頻發(fā),惡劣天氣造成多個州數(shù)萬戶家庭斷電,上萬架航班被取消或延遲,局部國家公園也處于關閉狀態(tài)。
2016年比2015年更熱
歐盟機構稱2016年為史上最熱年北極氣溫上升最快
參考消息網(wǎng)1月7日報道英媒稱,歐盟的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項目今天表示,2016年是有史以來最熱的年份,氣溫大幅升高,升溫幅度接近近200個國家為限制全球變暖而設定的上限。
路透社1月5日報道,該機構在一份報告中說,這些數(shù)據(jù)是2017年首個證實了許多人的預測結果的數(shù)據(jù),這些人認為2016年的溫度將超過2015年,成為自19世紀有可靠記錄以來的最熱年份。
北極是氣溫上升最快的地區(qū),而包括非洲和亞洲局部地區(qū)在內(nèi)的全球其他很多地區(qū)也遭遇了罕見的高溫。
南美洲和南極洲的一些地區(qū)比平常要冷。
該歐盟機構說,2016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為14.8攝氏度,比工業(yè)革命前的溫度高1.3攝氏度。
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項目說,2016年的氣溫打破了2015年的紀錄,比2015年上升近0.2攝氏度,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累積和太平洋出現(xiàn)厄爾尼諾天氣現(xiàn)象推高了氣溫。
關注2016年最熱預測
我們在2008年撰文指出,1998年是最熱的年份,1997-1998年20世紀最強的厄爾尼諾事件和1995-1997年月亮赤緯角最小值產(chǎn)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蕩是主要原因。自1998年以后,全球氣溫呈波動下降趨勢,2005-2007年月亮赤緯角最大值產(chǎn)生的強潮汐南北震蕩、1998年6月至2000年8月的強拉尼娜事件(1999年全球強震頻發(fā))和2004-2007年印尼蘇門答臘3次8.5級以上地震是主要原因。下一次月亮赤緯角最小值2014-2016年產(chǎn)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蕩有利于氣溫相對升高和中國北方的干旱;而2009-2018年特大地震集中爆發(fā)卻可能使氣溫下降。
我在2012年5月22日指出,2000年進入拉馬德雷冷位相,2012年的厄爾尼諾正在到來,我們必須做好迎接拉馬德雷冷位相災害鏈的準備:一個極端炎熱的夏季和極端寒冷的冬季。2013年的拉尼娜事件非常強烈,將重復2010年強拉尼娜事件的大致過程。
2013年為太陽黑子峰年、2014-2016年為月亮赤緯角最小值、2015年可年發(fā)生厄爾尼諾事件,我們可能迎來又一個最熱年新紀錄,不過,頻發(fā)的強震可以降低變暖規(guī)模。
我在2014年7月21日指出,學習表明,厄爾尼諾是熱事件,可導致全球平均氣溫升高;拉尼娜是冷事件,可導致全球平均溫度降低。科學界忽視了影響全球氣溫的另外兩個重要因素:海洋及其邊緣8.5級和大于8.5級的海震,其集中爆發(fā)期的周期為55年;月亮赤緯角極大值在18.6度-28.6度之間變化,其周期為18.6年。
當月亮在南(北)緯28.6度(月亮赤緯角最大值)時,高潮區(qū)在12小時后從南(北)緯28.6度向北(南)緯28.6度震蕩一次,大氣和海洋的快速南北運動將產(chǎn)生巨大的能量交換并攪動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降低氣溫;當月亮在南(北)緯18.6度(月亮赤緯角最小值)時,高潮區(qū)在12小時后從南(北)緯18.6度向北(南)緯18.6度震蕩一次,震蕩幅度減少了三分之一,導致變冷作用減弱。這是以18.6年為周期的潮汐南北震蕩作用比其他周期的潮汐東西震蕩作用更顯著的原因。
1998年是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年份,它不僅與1997-1998年最強的厄爾尼諾事件有關,也與1995-1997年月亮赤緯角最小值有關。
2014-2016年為月亮赤緯角最小值時期,2014年正在發(fā)展的厄爾尼諾有可能使其成為最熱年。
2014年8月史上最熱,都是2014年月亮赤緯角最小值惹的禍。
我們在2015-8-3 10:33指出,2014年最熱,2015年更熱,2016年刷新。
我們在2014年撰文指出,1998年是最熱的年份,1995-1997年月亮赤緯角最小值產(chǎn)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蕩是原因之一;自1998年以后,全球氣溫呈波動下降趨勢,2005-2007年月亮赤緯角最大值產(chǎn)生的強潮汐南北震蕩是原因之一。當月亮在南(北)緯28.6度(月亮赤緯角最大值)時,高潮區(qū)在12小時后從南(北)緯28.6度向北(南)緯28.6度震蕩一次,大氣和海洋的南北震蕩將產(chǎn)生巨大的能量交換并攪動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降低氣溫。這是以18.6年為周期的潮汐南北震蕩作用比其他周期的潮汐東西震蕩作用更顯著的原因。太陽在南北回歸線時也會產(chǎn)生潮汐南北震蕩運動。2014-2016年月亮赤緯角最小值可能導致中國干旱和全球高溫(楊冬紅等,2008)。
誰是誰非9年內(nèi)見分曉:2017年變冷,2025年最冷
盡管我們在2008年就預測了2014-2016年最熱,但預測的根據(jù)不是由于溫室氣體排放,而是月亮赤緯角最小值,與氣象主流完全不同。這一結論的正確性,將在9年后得到驗證。這一驗證時間并不長,大多數(shù)人都可以看到這一天。
我們在2014年3月26日指出,2014-2016年全球最熱年 2023-2025年全球最冷年:
2014年是全球極端災害頻發(fā)年,高溫、干旱、霧霾和強震是主要災害。關鍵原因是2000-2030年拉馬德雷冷位相和2014-2016年月亮赤緯角最小值。
2014-2016年月亮赤緯角極小值減小潮汐南北震蕩幅度,導致高溫、干旱、霧霾和強震,2013年的前兆值得關注。
2023-2025年月亮赤緯角極大值增大潮汐南北震蕩幅度,導致低溫和強震,2000-2030年拉馬德雷冷位相增強制冷作用。
我們在2015年1月25日指出,2015年的警鐘:厄爾尼諾和最熱年可能重現(xiàn)江湖。
2014-2016年為月亮赤緯角最小值時期,2015年高溫、干旱繼續(xù)威脅我國南方、北方地區(qū),新一波厄爾尼諾將增加災害的強度,必須高度重視,及時監(jiān)測,積極預防。
2014-2015年的最熱值得關注,2023-2025年的最冷年更值得關注。
2015年的厄爾尼諾事件增大最熱年發(fā)生的可能性,2016-2017年預測為拉尼娜年,是全球變冷的信號。
我們在2016年11月21日指出,學習與預測:2016年恐再破最熱一年紀錄。
2016年11月北極氣溫較以往高攝氏20度專家:極異常
據(jù)法國國際廣播電臺11月25日援引法新社報道,科學家11月24日表示,氣候變遷的惡性循環(huán)使海洋暖化加劇、南風加強,導致北極圈氣溫異常升高。
根據(jù)丹麥氣象學習所的數(shù)據(jù),過去4周以來,北極冰蓋上的氣溫持續(xù)較以往平均溫度高出攝氏9度至12度。
總部位于哥本哈根的丹麥氣象學習所每小時追蹤一次北極圈天氣變化。氣候?qū)W習員斯滕德爾(MartinStendel)表示,北極冰蓋上方日前幾天的氣溫是溫暖的攝氏零度,比往年11月中的典型氣溫高出整整攝氏20度。他告訴法新社記者,這是1979年衛(wèi)星數(shù)據(jù)時代來臨至今,記錄到的最高氣溫。他們觀測到的現(xiàn)象,極為異常。
類似變化:2015年12月30日北極溫度居然突破了零攝氏度
受風暴系統(tǒng)影響,北極遭遇到一股罕見的熱浪。2015年12月30日,溫度居然突破了零攝氏度,比起往年的溫度真是高出近30攝氏度。據(jù)美國華盛頓郵報援引國際北極浮標項目的監(jiān)測數(shù)據(jù)報道,北極附近區(qū)域30日氣溫在-1.1℃至1.7℃之間變化,在某個短暫時段內(nèi)超過了零攝氏度。這個氣溫比美國中西部大多數(shù)城市要高,與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基本持平。
而北極平時的這個時間段的氣溫大約在-20℉(華氏度,約-28.9℃),而眼下氣溫已經(jīng)逼近盛夏時的高溫。在同一個風暴系統(tǒng)的影響與低氣壓的作用下,美國中西部在遭遇罕見的暴風雨和洪水,這股熱浪從南向北襲擊北極。
這正是厄爾尼諾現(xiàn)象,而今年的厄爾尼諾現(xiàn)象比預期還要嚴重,對大氣環(huán)流、天氣模式以及北極氣溫均造成影響。今年的厄爾尼諾現(xiàn)象很可能達到1997年、1998年的強度,即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水平。
2016年初超級寒潮將再次上演?
我們在2016年12月16日指出,北極地區(qū)氣溫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2016年初超級寒潮將再次上演?
去年底,“中國氣象愛好者”就提前預測“北極暴暖,中國大寒”。1月16日,“中大追風足跡”也在公眾號中描述“超級寒潮”,“這股冷空氣所向披靡,所到之處冰封雪飄”。當時,“超級寒潮”還只是專業(yè)氣象論壇-臺風論壇里的話題。
去年12月30日,北極超過0℃!“鐵馬冰河”在他的公眾號“中國氣象愛好者”發(fā)文預測,“北極暴暖,必然會影響我國,而且很大可能,是誘發(fā)一場強大的冷空氣!”“中國氣象愛好者”雖然并非科班出身,但20多年的天氣追擊經(jīng)驗使他對這種異常十分敏感。1月5日,他再次在公眾號上發(fā)文提到,“暖空氣去北極,冷空氣被擠出來,都去了西伯利亞,西伯利亞冷空氣滿了,就要來中國了。”但在12月30日后,我國迎來了一撥大升溫,長三角、珠三角溫度全線飄紅,“有人和我說,你是騙子。”“鐵馬冰河”說。
我們在2015年1月5日發(fā)表的博客“赤道和北極的冷暖交換:北極奇暖,中國大寒?”中指出,據(jù)@@中國氣象愛好者稱,前幾天,北極的氣溫已超過0℃,這是有衛(wèi)星探測以來,首次12月在北極發(fā)現(xiàn)零上的溫度,謂之“世紀奇暖”也不為過。北極暴暖,必然會影響我國,而且很大可能是誘發(fā)一場強大的冷空氣!
我們在2016年1月3日提出一個問題:暖流到北極寒流到哪里?
2016年1月3日我們預測的流向北極的超級暖流和流向亞洲的超級寒流。其中,赤道東太平洋和東北太平洋及北美洲中西部是最強暖區(qū),也是襲擊北極的暖流發(fā)源地;俄羅斯是最強冷區(qū),也是寒流集結地。
比較我們的預測圖和實測圖,冷暖環(huán)流路徑大致相同:東北太平洋和北美洲——美國中西部遭遇罕見的暴風雨和洪水,這股熱浪從南向北襲擊北極——一道暖輸送帶穿過英國、挪威,直達北極點——“極地渦旋”南下的大體路徑為穿越蒙古、內(nèi)蒙古,直擊東北三省,之后沿東線沿海行走,從朝鮮北部一路到達日本!罱K回歸北美洲的暖流始發(fā)地。
我們在2016年1月1日提出一個問題:北極氣溫急升30℃高過融冰點:變冷的前兆?
北半球冰蓋融化與北半球低溫暴雪的相關性
受風暴系統(tǒng)影響,北極遭遇到一股罕見的熱浪。2015年12月30日,溫度居然突破了零攝氏度,比起往年的溫度真是高出近30攝氏度。據(jù)美國華盛頓郵報援引國際北極浮標項目的監(jiān)測數(shù)據(jù)報道,北極附近區(qū)域30日氣溫在-1.1℃至1.7℃之間變化,在某個短暫時段內(nèi)超過了零攝氏度。這個氣溫比美國中西部大多數(shù)城市要高,與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基本持平。
而北極平時的這個時間段的氣溫大約在-20℉(華氏度,約-28.9℃),而眼下氣溫已經(jīng)逼近盛夏時的高溫。在同一個風暴系統(tǒng)的影響與低氣壓的作用下,美國中西部在遭遇罕見的暴風雨和洪水,這股熱浪從南向北襲擊北極。
這正是厄爾尼諾現(xiàn)象,而今年的厄爾尼諾現(xiàn)象比預期還要嚴重,對大氣環(huán)流、天氣模式以及北極氣溫均造成影響。今年的厄爾尼諾現(xiàn)象很可能達到1997年、1998年的強度,即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水平。
我們在2016年1月3日指出,2015年極強厄爾尼諾導致赤道太平洋異常增溫,增大了赤道和北極的溫差,達到一定極值,將形成赤道高溫的低壓區(qū)和北極低溫的高壓區(qū),造成赤道暖流向北極的熱輸送,這是北極異常增溫發(fā)生在極強厄爾尼諾發(fā)生之后的原因。這表明2016年北極海冰大規(guī)模融化已經(jīng)不可避免。
2006-2013年北半球頻遭低溫暴雪襲擊。從中國的情況看,最近的5個冬季更出現(xiàn)了3個明顯的“冷冬”。我國平均氣溫2011年是最低值。與我國類似,歐亞大陸很多國家也正在遭遇寒冬。與近幾年相比,2012年這次歐洲暴風雪和寒流造成的災害比2007年、2008年、2009年嚴重得多,但還比不上2006年、2010年和2011年,其中2006年的情況基本是最嚴重的(楊冬紅等,2011)。
北極海冰覆蓋面積自20世紀就開始記錄,上世紀60年代,北極冬季海冰覆蓋面積為1400萬-1600萬平方公里,夏季末海冰覆蓋面積為700萬-900萬平方公里,此后北極海冰面積持續(xù)下降。海冰最低覆蓋面積出現(xiàn)在2005年、2007年、2008年和2010年的9月份,最低記錄是2007年428萬平方公里,這一最低記錄于2012年再次被打破。2012年11月,世界氣象組織在多哈舉行的聯(lián)合國氣候大會上發(fā)布報告稱,從2012年3月至9月間,北極海冰消失了1183萬平方公里,比整個美國還要大。因此,北極周圍海冰面積“創(chuàng)下了歷史新低”。
2012年秋季,北極海冰的面積與體積均降至歷史最低點。但根據(jù)位于美國科羅拉多州的美國國家冰雪數(shù)據(jù)中心(NSIDC)2013年3月25日公布的衛(wèi)星圖像顯示,最近一段時間,北極海冰的面積又逼近這一最低點,隨時可能“打破紀錄”!氨睒O海冰正在迅速融化,目前的面積甚至缺乏30年前的兩成,導致北極變暖!泵绹_格斯大學沿海和海洋科學學習所的專家詹妮弗·弗朗西斯說,這正是全球氣候變暖的“癥狀”,并令北極地區(qū)的冷空氣南下。
但是,全球變暖如何導致北半球氣候變冷,專家并沒有給出相關的變化機制。
![]()
圖1 格陵蘭海冰融化導致的海水和大氣的流動是北半球中低溫度地區(qū)變冷的根源,
引力模型的計算結果表明:北極冰蓋大量融化導致北極地區(qū)海平面和大氣等位面的大幅度下降,壓力變化迫使北極地區(qū)冷水和冷空氣流向北半球中低緯度地區(qū)。太平洋海溫下降導致全球變暖停止。
極地冰蓋融化后全球海平面都將上升,這是一個錯誤的觀點。最新模型學習表明,如果格林蘭冰蓋融化可導致其附近海平面將下降100m,北蘇格蘭的海平面將下降3m,冰島周圍海平面將下降10m,南美局部地區(qū)海平面將上升10m。在海平面附近,大氣等位面的變化幅度與海平面變化幅度非常接近。
近期北極海冰和冰蓋的融化只是最新模型的一個縮影。北極大量冷水和冷空氣在下降等位面的壓力下流過北半球中低緯度地區(qū),導致北半球頻遭低溫暴雪襲擊。
參考文獻
楊冬紅,楊學祥。全球變暖減速與郭增建的“海震調(diào)溫假說”。地球物理學進展。2008,23 (6): 1813~1818。YANG Dong-hong, YANGXue-xiang. The hypothesis of the ocesnic 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of global warming.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8, 23 (6): 1813~1818.
楊冬紅, 楊學祥. 北半球冰蓋融化與北半球低溫暴雪的相關性[J]. 地球物理學進展, 2014, 29(2):610-615.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Study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 inNorthern Hemisphere.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14, 29 (1): 610~615.
楊冬紅,楊德彬,楊學祥。地震和潮汐對氣候波動變化的影響。地球物理學報。2011,54(4):926-934. Yang D H,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 of tides and earthquakes in global climate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in Chinese), 2011, 54(4): 926-934
楊冬紅,楊學祥. 全球氣候變化的成因初探. 地球物理學進展. 2013, 28(4): 1666-1677. Yang X X, Chen D Y. Study oncause of formation in Earth’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Chinese), 2013, 28(4): 1666-1677.
(楊學祥)
多國遭遇寒潮:北極變暖惹的禍 |
|